人 生 的 追 求
———— 记三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小赧
(一)
穷则思变,变则通。从一位普通的农民成长为全国乡镇企业家,张小赧只有一个信念:就是要把“三友”打造成百年品牌,让“三友”响彻世界各地。
台州海滨的路桥区卷桥村原是一片汪洋大海,历经沧桑和变迁成为河道纵横交错的水乡。卷桥原名卷洞桥,因桥而得名。
1971年,卷桥靖海庙。年仅25岁的张小赧召集24位农民以“打硬股”的形式,集资2500元,创办了一家作坊式加工厂,生产卫生香,成为台州市民营经济的发端。经过30多年来的风雨洗礼,三友不断发展壮大,以小产品做活了大市场,主导产品(塑料纱管)市场占有率达40%,主要经济指标连续8年居全国同行业榜首,跻身中国纺织机械器材行业20强骨干企业,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,在同类产品中一枝独秀,被誉为行业中的“常青树”。
张小赧认为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。他提出了“以人格捍卫质量尊严”的质量理念,制定了“333”质量管理模式。一是“三不”控制模式。即不合格材料不进厂,不合格的半成品不流入下道工序,不合格产品不出厂;二是“三制”管理模式。即主导产品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制度,所有进入市场的产品接受用户监督制度,所有产品责任人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;三是“三访”沟通机制。即一访专家,二访同行,三访用户。他大力提倡科技创新和人才的后续培养,共投资200多万元,开办了职工业余文化学校,组建了技术研发中心,共研究开发了20多项新产品,其中8项新产品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,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。他以现代企业管理为着力点,在公司内进行了分厂承包责任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,将乡镇集体所有制改为股份合作制,使企业产权明晰,责权分明,政企分开。负责制定了适合企业发展的100多项生产管理制度和标准,使企业生产、技术、质量、营销、人事、财务有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,他以“老七基”管理为依托,狠抓战略、决策、成本、安全、技术、资金、营销、信息、人才、品牌等十大基础管理,使公司成为现代企业制度验收合格单位,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。他十分重视人才的创新和管理,提炼了“一讲二比三不限,四能五给六留人”的人才理念(“一讲”就是讲奉献;“二比”就是比“德”比“效”;“三不限”就是不限资历,不限学历,不限经历;“四能”就是干部能上能下,员工能进能出,部门能设能撤,分配能高能低;“五给”就是给平台、给条件、给权力、给目标、给报酬;“六留人”就是用事业留人、用文化留人、用感情留人、用发展留人、用机会留人)。
在张小赧的领导下,企业从创业初期的单一产品,发展成为拥有纺织器材、摩托车、电动自行车、汽车行驶记录仪、塑胶管道、精毛纺、汽摩家电塑料件、抛秧盘、包装带、工艺制品、模具等跨行业、综合性、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模式。企业从作坊式小厂发展成下辖12家分公司,拥有固定资产近3亿元,占地500余亩,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国家级企业集团。2003年,公司创产值4.1亿元。
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,张小赧继续自己的战略布点和低成本扩张,总投资1.2亿元的三友大厦于2004年9月在市区顺利封顶;投资6000万元的三友产业园区一期工程已竣工;2003年积极接轨大上海,投资近亿元在上海“两港”南汇兴建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。在江西南昌兴建三友塑业科技城。三友跨区域,跨行业发展战略全面铺开。
为了实现三友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,从去年5月份开始,他主持完成了三友创办3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人事制度变革,打破了“大家族式”的管理格局,一批当初和他一起“打天下”的“功臣”退居“二线”,提拔任命了一批青年骨干,作为三友事业的接班人,共同打造“三友”百年品牌。
(二)
共产党员要时时刻刻把党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。张小赧时刻牢记着这一宗旨。他说,自己是党的人,要做党的事,永远跟着党走。
朴实的话语,彰显出对党的无限忠诚和高度的社会职责感。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,张小赧时刻让自己的生命和社会的脉搏一起跳动。
台州是地处浙东沿海的一座新兴滨海城市,民间资本相对丰厚,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,但早在1994年,台州撤地设市时,交通仍十分落后,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。面对台州落后的交通状况,张小赧忧心仲仲。从1997年开始,他会同11位人大代表多次向市委、市人大建言,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来共同构筑台州大交通,这一建议得到了市委、市人大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。“建设大交通”成为台州市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。2001年贯穿于台州市区的甬台温高速公路顺利通车,台州至杭州、上海的时间缩短了3-4小时,如今台州国际机场、甬台温铁路,沿海大道等大型工程相继启动,台州大交通网状结构模块逐渐清晰明朗,加速了台州的经济发展。
群众利益无小事。作为公司党委书记,张小赧时刻牢记胡锦涛总书记这一宗旨。为了体现企业对职工的殷切关怀,三友在路桥区非公企业中率先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,每年投入200多万元,为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。建立了内部医疗救助机制,每年拨款20多万元为患病职工解决医疗费用。成立了“1+1”职工互助基金会,发动企业党员、团员、工会会员踊跃捐资,帮助困难职工,扶贫济困。创办了职工文化学校和文化活动中心,定期组织开展知识培训和文化活动,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。
每逢星期天,是公司的领导接待日,张小赧就早早来到办公室,接待每一位来访的普通员工,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,小到夫妻吵架等家庭琐事,30多年来如一日,以自己的诚意凝聚了企业人心。
近三年来,随着三友经济的快速发展,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职工投身三友的经济建设,把三友作为第二故乡,为三友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,然而外来职工的子女入学问题一直成为困扰他们的心病,张小赧想在心里,落实在行动上。他多次与当地政府部门和附近学校协调,帮助安排外来职工子女就近入学,并免掉了昂贵的入学赞助费,三友还兴办了幼儿园,建起了外来职工公寓,逐步解决外业职工的后顾之忧。
“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”。张小赧这位血脉中流淌着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的普通农民,致富思源不忘本,十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和光彩事业。台州辖区的仙居、天台、黄岩山区经济相对落后。去年,他和26位企业家向市委市政府呈书建议,要求成立台州市慈善协会,关注弱势群体。2002年7月台州市慈善总会挂牌成立,三友作为创始单位向市慈善总会捐赠100万元。自企业创办以来,三友赞助希望工程,修路造桥,改水通电,扶困敬老,拥军爱民等累计回报资金近1000万元,安置地方富余劳力、失土农民、下岗工人就业300多人。
张小赧还曾多次担任地方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监督员和行风评议员,为了反映民意,传达民情,一身正气,仗义执言。
(三)
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张小赧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一位企业家,一位劳动模范,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。
如果不是亲眼目睹,谁也不会相信一个拥有几亿资产的企业老总,中午吃的竟是几元钱一份的快餐盒饭。在他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除了一些书籍、证书及日常的办公用品外,几乎找不到任何“奢侈品”。一双皮鞋不穿到鞋底起洞,鞋帮脱胶也舍不得换。他说“成由勤俭,败由奢”这句古训,我们每个人都要牢记。
张小赧有不少亲戚在三友工作,但他公私分明,对亲戚从不搞特殊化,和普通员工一视同仁,他的爱人在加工车间一直干到退休。在他培养的接班人中没有一人是他的子女和直系亲属。
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。已近退休年龄的张小赧时刻不忘学习。平日读书看报,或听报告,他都要做笔记,还养成了剪报的好习惯。早在1984年他参加了浙江大学组织的脱产学习,用了两年时间,完成了企业管理专业的全部课程。去年,他又报名攻读复旦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专业课程,最近又迷上了电脑。虽然年纪大了,学习起来比较吃力,但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刻苦精神和求知欲望一点不逊于年青人。
张小赧很忙。一年365天,除了出差在外,几乎每天都呆在公司。他家住在城区,离公司尚有45分钟左右的车程。他每天坚持早上5点半起床,提前半小时赶到公司上班,晚上下班推迟半小时回家。无论春夏秋冬,无论刮风下雨,已成了雷打不动的规定。累了就靠在办公室的椅子上打个盹,饿了就在办公室泡包方便面,病了就在办公室打点滴,工作起来真像个“拼命三郎”。
时间回溯到创业初期的1973年初春的一个夜晚,为了躲避“打办”(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)的“围追堵截”,张小赧同几个年青人拉着一板车废旧钢材,奔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乡间小路上,他边走边告诫其他人,“大家小心点,路两边有河塘”,话还没说完,便“扑通”一声跌入冰冷的河水中,大家七手八脚急忙从河里把他救上岸来,一个个都湿透了,冻得牙齿格格响,可大伙心里还是挺高兴。讲起创业时的那些经历,他至今仍心有余悸。
今年8月12日,14号强台风“云娜”正面袭击台州。上午正在市里主持召开塑料行业协会年会的张小赧提前结束会议,顾不上吃中饭,便急匆匆地赶回公司,迅速组织召开防台、抗台工作紧急会议。因台风提前来临,下午一时左右狂风大作,暴雨如注,他果断下令,在下午2时前所有职工必须全部撤离生产现场。他身先士卒,冒着狂风暴雨,带领党、团员、工会会员和公司管理人员共150多人迅速深入抢险一线,及时将职工全部疏散到安全地带,组织转移贵重物资,一直忙到深夜12时,待台风势力减弱后,才悄然离开公司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,在他的鼓舞下,全体职工同台风抗争的斗志空前高涨,公司上下团结一致,积极开展生产自救,将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。
“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”。这是一句世人皆知的老话,张小赧时刻牢记着这句老话,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句老话,并激励着每一位三友人为打造“三友”百年品牌而不懈努力。
( 转帖于 《纪实》杨国庆 文 )
人 生 的 追 求
———— 记三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小赧
(一)
穷则思变,变则通。从一位普通的农民成长为全国乡镇企业家,张小赧只有一个信念:就是要把“三友”打造成百年品牌,让“三友”响彻世界各地。
台州海滨的路桥区卷桥村原是一片汪洋大海,历经沧桑和变迁成为河道纵横交错的水乡。卷桥原名卷洞桥,因桥而得名。
1971年,卷桥靖海庙。年仅25岁的张小赧召集24位农民以“打硬股”的形式,集资2500元,创办了一家作坊式加工厂,生产卫生香,成为台州市民营经济的发端。经过30多年来的风雨洗礼,三友不断发展壮大,以小产品做活了大市场,主导产品(塑料纱管)市场占有率达40%,主要经济指标连续8年居全国同行业榜首,跻身中国纺织机械器材行业20强骨干企业,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,在同类产品中一枝独秀,被誉为行业中的“常青树”。
张小赧认为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。他提出了“以人格捍卫质量尊严”的质量理念,制定了“333”质量管理模式。一是“三不”控制模式。即不合格材料不进厂,不合格的半成品不流入下道工序,不合格产品不出厂;二是“三制”管理模式。即主导产品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制度,所有进入市场的产品接受用户监督制度,所有产品责任人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;三是“三访”沟通机制。即一访专家,二访同行,三访用户。他大力提倡科技创新和人才的后续培养,共投资200多万元,开办了职工业余文化学校,组建了技术研发中心,共研究开发了20多项新产品,其中8项新产品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,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。他以现代企业管理为着力点,在公司内进行了分厂承包责任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,将乡镇集体所有制改为股份合作制,使企业产权明晰,责权分明,政企分开。负责制定了适合企业发展的100多项生产管理制度和标准,使企业生产、技术、质量、营销、人事、财务有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,他以“老七基”管理为依托,狠抓战略、决策、成本、安全、技术、资金、营销、信息、人才、品牌等十大基础管理,使公司成为现代企业制度验收合格单位,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。他十分重视人才的创新和管理,提炼了“一讲二比三不限,四能五给六留人”的人才理念(“一讲”就是讲奉献;“二比”就是比“德”比“效”;“三不限”就是不限资历,不限学历,不限经历;“四能”就是干部能上能下,员工能进能出,部门能设能撤,分配能高能低;“五给”就是给平台、给条件、给权力、给目标、给报酬;“六留人”就是用事业留人、用文化留人、用感情留人、用发展留人、用机会留人)。
在张小赧的领导下,企业从创业初期的单一产品,发展成为拥有纺织器材、摩托车、电动自行车、汽车行驶记录仪、塑胶管道、精毛纺、汽摩家电塑料件、抛秧盘、包装带、工艺制品、模具等跨行业、综合性、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模式。企业从作坊式小厂发展成下辖12家分公司,拥有固定资产近3亿元,占地500余亩,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国家级企业集团。2003年,公司创产值4.1亿元。
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,张小赧继续自己的战略布点和低成本扩张,总投资1.2亿元的三友大厦于2004年9月在市区顺利封顶;投资6000万元的三友产业园区一期工程已竣工;2003年积极接轨大上海,投资近亿元在上海“两港”南汇兴建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。在江西南昌兴建三友塑业科技城。三友跨区域,跨行业发展战略全面铺开。
为了实现三友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,从去年5月份开始,他主持完成了三友创办3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人事制度变革,打破了“大家族式”的管理格局,一批当初和他一起“打天下”的“功臣”退居“二线”,提拔任命了一批青年骨干,作为三友事业的接班人,共同打造“三友”百年品牌。
(二)
共产党员要时时刻刻把党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。张小赧时刻牢记着这一宗旨。他说,自己是党的人,要做党的事,永远跟着党走。
朴实的话语,彰显出对党的无限忠诚和高度的社会职责感。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,张小赧时刻让自己的生命和社会的脉搏一起跳动。
台州是地处浙东沿海的一座新兴滨海城市,民间资本相对丰厚,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,但早在1994年,台州撤地设市时,交通仍十分落后,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。面对台州落后的交通状况,张小赧忧心仲仲。从1997年开始,他会同11位人大代表多次向市委、市人大建言,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来共同构筑台州大交通,这一建议得到了市委、市人大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。“建设大交通”成为台州市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。2001年贯穿于台州市区的甬台温高速公路顺利通车,台州至杭州、上海的时间缩短了3-4小时,如今台州国际机场、甬台温铁路,沿海大道等大型工程相继启动,台州大交通网状结构模块逐渐清晰明朗,加速了台州的经济发展。
群众利益无小事。作为公司党委书记,张小赧时刻牢记胡锦涛总书记这一宗旨。为了体现企业对职工的殷切关怀,三友在路桥区非公企业中率先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,每年投入200多万元,为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。建立了内部医疗救助机制,每年拨款20多万元为患病职工解决医疗费用。成立了“1+1”职工互助基金会,发动企业党员、团员、工会会员踊跃捐资,帮助困难职工,扶贫济困。创办了职工文化学校和文化活动中心,定期组织开展知识培训和文化活动,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。
每逢星期天,是公司的领导接待日,张小赧就早早来到办公室,接待每一位来访的普通员工,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,小到夫妻吵架等家庭琐事,30多年来如一日,以自己的诚意凝聚了企业人心。
近三年来,随着三友经济的快速发展,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职工投身三友的经济建设,把三友作为第二故乡,为三友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,然而外来职工的子女入学问题一直成为困扰他们的心病,张小赧想在心里,落实在行动上。他多次与当地政府部门和附近学校协调,帮助安排外来职工子女就近入学,并免掉了昂贵的入学赞助费,三友还兴办了幼儿园,建起了外来职工公寓,逐步解决外业职工的后顾之忧。
“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”。张小赧这位血脉中流淌着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的普通农民,致富思源不忘本,十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和光彩事业。台州辖区的仙居、天台、黄岩山区经济相对落后。去年,他和26位企业家向市委市政府呈书建议,要求成立台州市慈善协会,关注弱势群体。2002年7月台州市慈善总会挂牌成立,三友作为创始单位向市慈善总会捐赠100万元。自企业创办以来,三友赞助希望工程,修路造桥,改水通电,扶困敬老,拥军爱民等累计回报资金近1000万元,安置地方富余劳力、失土农民、下岗工人就业300多人。
张小赧还曾多次担任地方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监督员和行风评议员,为了反映民意,传达民情,一身正气,仗义执言。
(三)
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张小赧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一位企业家,一位劳动模范,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。
如果不是亲眼目睹,谁也不会相信一个拥有几亿资产的企业老总,中午吃的竟是几元钱一份的快餐盒饭。在他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除了一些书籍、证书及日常的办公用品外,几乎找不到任何“奢侈品”。一双皮鞋不穿到鞋底起洞,鞋帮脱胶也舍不得换。他说“成由勤俭,败由奢”这句古训,我们每个人都要牢记。
张小赧有不少亲戚在三友工作,但他公私分明,对亲戚从不搞特殊化,和普通员工一视同仁,他的爱人在加工车间一直干到退休。在他培养的接班人中没有一人是他的子女和直系亲属。
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。已近退休年龄的张小赧时刻不忘学习。平日读书看报,或听报告,他都要做笔记,还养成了剪报的好习惯。早在1984年他参加了浙江大学组织的脱产学习,用了两年时间,完成了企业管理专业的全部课程。去年,他又报名攻读复旦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专业课程,最近又迷上了电脑。虽然年纪大了,学习起来比较吃力,但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刻苦精神和求知欲望一点不逊于年青人。
张小赧很忙。一年365天,除了出差在外,几乎每天都呆在公司。他家住在城区,离公司尚有45分钟左右的车程。他每天坚持早上5点半起床,提前半小时赶到公司上班,晚上下班推迟半小时回家。无论春夏秋冬,无论刮风下雨,已成了雷打不动的规定。累了就靠在办公室的椅子上打个盹,饿了就在办公室泡包方便面,病了就在办公室打点滴,工作起来真像个“拼命三郎”。
时间回溯到创业初期的1973年初春的一个夜晚,为了躲避“打办”(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)的“围追堵截”,张小赧同几个年青人拉着一板车废旧钢材,奔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乡间小路上,他边走边告诫其他人,“大家小心点,路两边有河塘”,话还没说完,便“扑通”一声跌入冰冷的河水中,大家七手八脚急忙从河里把他救上岸来,一个个都湿透了,冻得牙齿格格响,可大伙心里还是挺高兴。讲起创业时的那些经历,他至今仍心有余悸。
今年8月12日,14号强台风“云娜”正面袭击台州。上午正在市里主持召开塑料行业协会年会的张小赧提前结束会议,顾不上吃中饭,便急匆匆地赶回公司,迅速组织召开防台、抗台工作紧急会议。因台风提前来临,下午一时左右狂风大作,暴雨如注,他果断下令,在下午2时前所有职工必须全部撤离生产现场。他身先士卒,冒着狂风暴雨,带领党、团员、工会会员和公司管理人员共150多人迅速深入抢险一线,及时将职工全部疏散到安全地带,组织转移贵重物资,一直忙到深夜12时,待台风势力减弱后,才悄然离开公司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,在他的鼓舞下,全体职工同台风抗争的斗志空前高涨,公司上下团结一致,积极开展生产自救,将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。
“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”。这是一句世人皆知的老话,张小赧时刻牢记着这句老话,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句老话,并激励着每一位三友人为打造“三友”百年品牌而不懈努力。
( 转帖于 《纪实》杨国庆 文 )
|
|